文/王鳴鏑
“只要打12345的人,基本上這個人都是廢了。”打了3次12345政務熱線和20多次政府部門值班電話后,河北省衡水市居民李恒(化名)咨詢的問題沒得到答案,反而聽到了一段讓他難以置信的答復。(11月25日 光明網)
眾所周知,12345政務服務熱線是市各地市人民政府設立的公共服務平臺,因其便民利民為民解憂而備受公眾信任。而今,面對群眾的求助,不論是12345熱線轉主管部門的“踢皮球”,還是作為主管部門的建設局辦公電話接線人員稱“打12345的人廢了”的“荒唐雷語”,無不上演了一場“作風病”的鬧劇。
群眾利益無小事。面對辦事群眾咨詢物業(yè)管理費的事宜,12345熱線的回答由“經咨詢當地住建部門,此類業(yè)主可以交物業(yè)費的80%”,到“此糾紛問題建議業(yè)主自行協商或通過司法途徑解決”,再到直接轉住建部門,既沒有履行首位責任制,更有當“二傳手”“踢皮球”的嫌疑,違背了為12345服務熱線設置的初衷,是一封作風病的舉報信。
面對群眾的疑惑,作為主管部門的住建局做好政策解讀,處理好相關事宜,本是應盡之責。緣何沒有就問題而解決問題,反而左顧而言他,滿嘴“荒唐”?這就是典型的怕擔責的“軟骨病”、不負責的“作風病”。
從安陽的“狗咬人”事件拖成了全網輿情,“小事”拖成“大事”絕不是一個“黑色幽默”,值得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、對照檢查、引以為戒。相關部門快速介入、高效辦案,以從嚴從速的處理,讓相關責任人得到應有的懲罰,無疑才是避免事態(tài)進一步惡化的當務之急。
而荒唐的官員“雷語”背后,暴露12345服務熱線存在的體制機制問題,同樣值得警惕。12345服務熱線作為一個平臺,主要負責事項的“進口”與“出口”,其背后的具體處理,主要依托于相關的職能部門予以處理。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和監(jiān)督機制,必然導致約束力匱乏,推動力不夠,從而導致處理問題不力,難以達到群眾滿意的效果。
治頑疾尚需下“猛藥”,作風建設沒有“休止符”。在補齊黨員干部精神之鈣同時,更要強化黨員綜合考核的力度,構建監(jiān)管的“天羅地網”,高揚處罰的利劍,以零容忍的態(tài)度將作風建設進行到底,讓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成為一種價值追求和精神自覺,才能讓群眾真正得實惠。